首页 > 名家点评 > 正文

著名艺术评论家杨林

著名艺术评论家杨林

详细介绍

于新建与我是同龄人,又同为绘画爱好者,从艺的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能够体会其丹青之路的千滋百味。如果不是出于内心热爱,一个人的业余爱好不至于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更无法想象会在年届五十而重新拜师学艺,千里迢迢去完成人生再造。从这样近乎疯狂的举动,不难看出他骨子里对艺术之痴情。

对于新建的山水画我没什么好说的,既然范扬与陈平先生都加以肯定,我想其中的优秀品质应该不难被同道所发现。接连几次全国性的美展获奖,还有论文的发表,中国美协会员身份的取得,都让人看到他由业余而专业的轨迹变化,短短几年内,他完成了艺术人生质的飞跃。

威海这个地方常被来此定居的内地文化人称之为文化沙漠,威海人自己口头上虽很少反驳,可内心常常会憋着一股劲,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锥股,这些词汇都可用来形容他们的发奋刻苦,并透着一股狠劲,谁都相信勤能补拙。比之文脉传承渊源丰沛的那些地区,胶东人可能灵秀稍逊,但会多出些生猛之气,这对于艺术来说也是可贵的生命源泉。于新建在艺术追求上的执着,使他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排除万难,义无反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胶东的地理环境是海洋与丘陵山川相辉映,特别是威海,绵延曲折一千公里的海岸线在世界上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景观,阳光与大海合奏出的色彩坏境异常响亮。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对于喜欢绘画的人来说,是一笔得天独厚的财富,色彩感知力会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起来。于新建的国画多出自写生,色彩运用得心应手,除了接受学院的训练外,我想多少也得益于“相看两不厌”的生活环境。另外,他的用功也是有目共睹的,艺术女神虽说并不青睐死缠烂打之徒,可对痴情不易之士也总是有所眷顾。

中国画大概发展到元明以后就很少有写生的行为了,清初的石涛是个例外。一直到民国之前,仍然是董其昌倡导的南宗绘画占了主流地位,“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只要是以书入画,用笔用墨的技术过关,文化修养到一定的份上,就是好画家,“逸品”比“神品”可贵。是否能够“应物象形”是关系不大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才是问题的关键。五四新文化运动从矫枉必须过正出发,彻底否定了以四王吴恽为体系的南宗文人画流派,倡导引进西方绘画的科学手法,认为写实是绘画的根本。这个矫枉还真的过正了,发现这个问题已经很晚,艺术已经沦为政治工具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们才真正敢明确提出艺术可以不为政治服务,现在甚至有人提出政治要为艺术服务,真是难以想象的变化。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认为这是巨大的进步。于新建的老师们,范扬那一辈的艺术家完整经历了文革前后的美术流变,从打开政治桎梏开始,到西方现代艺术理念的进入,再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回归,再到写实与抽象的整合,进而把艺术与哲学思想阐发融合为一体。筚路蓝缕,玉汝于成,路还很长。可他们毕竟做了思考与实验,于新建们已成为薪火接续的下一棒。我们有理由相信,于新建的绘画在通往艺术殿堂的道路上,会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