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樊波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樊波
我与于新建先生虽未曾谋面,但却有幸得见他的山水作品,即被画面的气息所吸引。于新建多有自谦,但在我看来,他的山水画首先有如下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他的用笔大都为中锋,且灵动而率意。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一般绘制山水者,往往为山形物象所拘限,笔墨虽行,却了无生气,无法达到“不质不形,如飞如动”。笔用中锋且有灵活之态,此之为“写意”山水,这方面于新建先生显然沿承中国绘画的正龙正脉。照此路数拓展下去,必有大成。二是,于新建先生在师承渊源上,亦是取法乎上,近学黄宾虹,远接清湘石涛,从而得黄之浑厚华滋,袭石涛之纵横淋漓,由此而使其山水的笔墨形骨筑基在一个较高的艺术层次上。
于新建生于威海这一美丽秀洁的城市。山川海天哺育了他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灵。而这一心灵又使他在山水画中寻求到了绝好的审美寄托。于新建说,山水画的创作已成了他生命有机组成部分。信斯言哉!正是这样,所以我们看到,他的作品频频在省市及台海地区展出并获得同道的赞评就不是偶然的了。从大体上看,于新建先生的画作可分为“疏”、“密”两种样式。“疏”者,其笔意更为奔放、酣畅,主观意气的流露更为显著,画家似以笔墨在调动自然,驱使物象;而“密”者,则墨色沉凝,结构有序,气象自足。其实在中国画史上,清代画家、金陵八家的代表人物龚贤乃有“黑龚”、“白龚”之称。“黑龚”显然偏于“密”,而“白龚”则偏于“疏”;元代画家王蒙的山水乃笔意繁密,而倪云林的山水则疏旷简易;六朝人物画家陆探微史称“密体”,而张僧繇则称之为“疏体”。由此看来,于新建山水的两种(疏密)样式乃是有着传统来路的。
在构图上,于新建的山水大约有平远和高远两种章法,而我则更欣赏他以高远见著的作品。这些作品丘壑重重,林泉流泻,树木穿插有致,桥梁、屋宇安置妥当,笔墨表达上于奔纵之中似多了一份掌控,在画风上似更接近石涛和石谿。于新建先生虽然生于威海,但足迹却遍及诸多名山大川,从而心师造化,心构万象,笔下即会生出郁郁葱葱的山水风貌,其高远的章法构图显然得之自然。作品洋溢出真实而新鲜的气息。
当然,毋容讳言,于新建的一些作品还带有不少前辈大师的痕迹,个人的语言、风格尚未充分地展露而出,有些物象构造和笔墨语言还须进一步推敲和锤炼---但我相信,这一切都会在他日后的艺术修历中逐步解决,趋于完善。加之他又很年轻,视野开阔,且路子正,对中国绘画是那样钟情,因而其艺途前程将是无量的。